目前分類:藝文私語 (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2009.7.11雲門舞集戶外公演下午六點多
↑ 演出時不得拍照,所以就在開演前工作人員測光時照一下,傍晚還不到七點的時候,CANON拍起來明度還很亮


2009.7.11晚上在兩廳院藝文廣場,國泰藝術節──雲門舞集2009戶外公演。


我們是傍晚六點半到的,依據之前當義工的經驗再加上昨天氣溫來判斷,這個時間點去視野不算太糟也不會熱到,國泰藝術節都提供良好的大螢幕(有錢…),不會有上次安室演唱會蛋頂觀眾連螢幕都看得很艱難的狀況,當然想要更佳視野的民眾就得更早到,第一排的好像是下午兩點半。


ari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中國二十世紀繪畫特色最明顯的便是中西融合。林風眠與趙無極兩位畫壇大師,因中西兩造的學識背景,且在繪畫題材、風格、技法等方面不斷吸取各種經驗,看得到立體派、超現實的影子,同時也將東方的筆墨時空揉合其中;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身上有許多類似的特質,一方面急欲突破中國傳統、一方面遭受西學衝擊,身在異鄉又渴望獲得外人肯定的矛盾,真正能領略中西界線、開創自身格局的畫家實在有限,而林趙二人不啻是傑出的高峰。


西方自印象派以降,塞尚、馬蒂斯、畢卡索等人對繪畫開創的改革,激盪了許多新穎的形式畫面,這些「新奇」表現方法往往容易讓人迷失,忽略了藝術家們實踐藝術的理念和態度,現代主義的精神是通過每個階段不同流派發展逐漸體現出來的,倘若只是徒具形式的模仿,而未曾分析背後的概念──乃要反映人的精神面,以為融入東方符號如書法筆觸、墨色、符號圖騰便是中西融合,那是認知上更是境界上的謬誤。


林風眠最著稱的仕女畫,以簡化線條表現體態,並非擬真,但卻展現了理想女性柔美的氣質,光源來自後方可能是窗、是門的逆光表現手法十分「洋派」,甚至在牆壁上還採取了壁花裝飾,讓人聯想起馬蒂斯,但那扇門戶沒畫出來、用了輕紗替代,這就是東方了。鵝蛋臉、鳳眼、柳梢眉、點絳唇,仕女的面孔無一不是概念化的「中國」,那敦煌壁畫天女的衣紋也為眾所皆知,林風眠擷取的東方視覺符號是有意義的,這意義起初僅是於他個人有價,最終透過不斷探索,成就一種對大眾有價的美學形式。


ari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早上聽了研討會,中午領跟學者一樣高級的便當,然後和小我兩歲的學妹有一搭沒一搭聊天,接著到藝術書店看一小時的書,最後對兩大袋的笨重書刊束白旗,花百來塊的計程車費回家。


還很早呢其實,才下午四點,我還有很多想做的事,但腦力勝過體力,使我只能待在電腦前回味和整理一些思緒。


學妹現在做文建會專案助理,曾經在某國小實習,一年後決定不當老師。她說實習的那年裡,覺得自己再教下去腦子會生鏽,所以決定重返校園,選擇了藝術行政系所。我啊也曾經這麼認為,而為了避免生鏽我先採行別種方式,企圖擴大視野有很多種方法:旅遊、看展、聽講堂、閱讀、電影、偶爾回學校找教授們聊天……我的興趣太廣,叫我去考任何名目的研究所都覺得是種囿限。說穿了,我的閱讀量可能比許多研究生多,進研究所好像變成為了拿學位,而我自命清高,偏不同意這種現實機制。


終究是順了爹娘意思去考試,他們說我對工作太投入,要多經營自己。正巧也聽大學好友意見:「還是有可學的東西。」隨便考考隨便上,反正重點是為了找自己。我不厭惡教學工作,說實話還挺喜歡的,接觸孩子久了越來越了解教育的意義在哪裡,許多社會現況真是根基於教育,若能在小學階段培養良好態度,絕對比對一群大學生窮說教有用。我是如此以自己的職業自豪,縱然遇到再多困難與挫敗,目前的我熱情尚未被澆熄,也或許是因為職場上有相互惕勵及打氣的夥伴,讓我一直努力及堅強,還很幸運地擁有理想。

ari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長久以來的問題在今天稍稍有解了。

早上在中山藝廊上課,同時上了台灣雕塑史以及藝評的課,在聆聽老師解說之前心裡已經有了若干褒貶,但聽老師耿直的說法,心臟真會漏跳好幾個險拍。

差別不是老師的學術地位和我是個無名小輩,而是老師見得夠多,就算講的是歪理偏見也很有自信讓人心折,至於我,僅能在心裡偷偷附和、然後有些得意想法相契。

這是一個思緒的起點。下了課我趕去看學姊的畫展,那是傳統水彩畫,除了高明的技巧,其實看一幅和看全部沒有多大差別,因為都是構圖描寫近似的風景畫,但我衷心地祝賀,從畫作中我確實感受到學姊愉快的熱情,她高興地拉著我的手告訴我她下次會開油畫展,畫畫也有不需背負任何東西的,就算僅是照耀畫者人生的光芒,便能讓世間少一份悲傷。

至此我的心明顯地缺角,想在今天內找齊一塊補全,還不夠哪我還沒理出個想法,我邊吃午飯邊失焦地想著,最後決定到當代一趟。

ari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週三晚上的課
「當一個大環境裡沒有文化藝術的存在,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。」

文化藝術是文明的果實,反映了所有文明的演化和進程
當所有媒體關心的只有意識形態,人民動起來的只為意識形態
文化藝術根本沒有成長的空間
這不只關係到藝術工作者的生存權
更重要的是一個文明到底還剩下什麼?
不管是藍贏了還是綠贏了....到底、還、剩、下、什、麼?
人民的目光只注視在目前看來一個早已僵死的點上

ari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un 06 Sun 2004 23:06
  • 小說

小說是一種文化記憶

主流的、邊緣的、時代片段的、地域的…

而我的書寫就是我的記憶吧,或者即將成為我的,或者他人對我的記憶。


一種新興的人物類型、文學範式和寫作經驗,將有可能會刷新現當代的文化記憶。
新的寫作家新的領域階層,以新的視點書寫新的典型,成立新的潮流。
然後人無時無刻都會被淹沒,在波濤下的「自覺」能有多少能量呢?

ari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